十年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时期,有关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兑付风险的担忧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各国的政策投资者。当时,Libor-OIS利差是衡量市场恐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Libor-OIS利差是指银行一个月内的借款利率和央行隔夜利率之间的利差。Libor-OIS利差主要反映的是全球银行体系的信贷压力,利差扩大则视为银行间拆借的意愿下滑,对大银行偿付能力的担忧越大。
澳洲本国也有一个相当的衡量指标,即银行票据掉期利率(bank bill swap rate,BBSW)。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期,该指标也传达了相应的货币市场恐慌信号。
今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十年祭。市场交易员回忆起当时的市场恐慌情绪依旧是心有余悸。但是,同样的事情目前却再次发生。LIBOR-OIS利差已经上升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澳洲的银行票据掉期利率亦是如此,并且还在持续攀升。
受银行票据掉期利率持续攀升影响,其他澳元相关“融资利率”均明显被拉高。
例如,外汇远期汇率和政府债券等回购利率均处于高位。
鉴于,澳洲银行对批发融资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和敏感度,各类融资利率上升对银行的利润、货币政策和汇率都可产生明显的冲击。
据统计,澳洲银行2/3的融资和BBSW绑定,而BBSW在过去一年中上升了近30个基点。由此可对银行各类贷款(如房贷)的息差造成明显的“挤出”效应。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由于“扛不住”而先后提高房贷利率高达17个基点。
对于规模较大的银行而言,如果不是迫于监管机构的压力,上调利率恐怕也是早已为之。
但是目前的情况和过去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情况存在明显不同的一点,即尽管短期利率已经升至明显较高的水平,但是市场却没有一丝恐慌。
回溯过去,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期,短期利率的飙升市场会体现出相应的恐慌。即如果投资者借款给雷曼兄弟、花旗银行、麦格理或西太银行等金融机构,极有可能发生30或90天内无法回收贷款的情况。
目前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澳洲本土银行资本金充足。按照相关规定,银行必须持有数十亿的安全资产,在发生挤兑风险的时候,银行可以通过马上出售安全资产予以应对。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时代,全球银行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绝大多数银行均缩小了他们的做市活动,并起草和实施了新的《巴塞尔准则》。这些举措均该改变了很多银行活动的经济活动,并有效降低了私有部门融资。
尽管如此,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已经远比十年前更为复杂。对于澳洲而言,货币市场过度依赖于复杂且不透明的全球金融体系无疑是一大风险。
® Chinese Newspaper Group and contributors 2019
Except as permitted by the copyright law applicable to you, you may not reproduce or communicate any of the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including files downloadable from this website,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copyright owner.
热点评论
您将是第一位评论者!